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教授刘国光
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经济出版社,共同发起了推荐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十本经济学著作论证活动。这一活动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新中国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学所起过的积极作用;并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推荐给广大读者。这个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十分艰巨的。在成千上万本著作中,推荐十本书,不能不说是挂一漏万的选择。所以,这次推荐论证活动,只能叫做第一次,以后还应有第二次、第三次,逐步把多数好的经济学著作都推荐给广大读者。这个“第一次”的推荐论证活动,是由在京的许多专家反复商量,先后提出了83本和52本备选书目;并由全国2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论证评选委员会,通过认真讨论,最后投票选出了以下十本经济学著作:1.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2.马寅初:《新人口论》;3.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4.于光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5.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又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研究》);6.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7.蒋一苇:《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8.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9.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10.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这十本著作本身体现了中国经济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以及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然,有的著作是80年代以前写的,所讲的内容,似乎离我们当前体制改革的话题较远。但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虚无主义者,中国近50年的历史,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今天的经济理论,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类著作虽然已不完全是今天的话题,确也不可否认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同时,当人们仔细阅读这些著作以后,也会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改革潮流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她,发展她。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的繁荣,好的经济学著作也数不胜数。这里所推荐的十本著作的长处、短处,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到底如何,也希望广大读者进行评议。
(本文系刘国光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所作的总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佳贵
我作为评委有幸参加了这十本著作的评选。当时供选择的书很多,范围也很广。就这十本著作,我有下列几个想法。
第一,这十本著作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说,基本上也是近五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著作的代表。虽然当初我们评选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照顾时间因素,但最终的结果是几乎每个时期都有所反映。比如王亚南先生在1946年出版,并于50年代重印的《中国经济原考》,可以讲是50年代的代表作;卓炯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60年代的代表作;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其理论的酝酿是在70年代;余下的大部分著作都属于80年代和90年代。
第二,这十部著作的作者都是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中遇到的重要社会和经济问题展开研究的,书中的内容反映的都是建国后我国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以及改革中最有影响、最重大的问题。比如,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一书反映的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卓炯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应该说是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很好起点;蒋一苇的《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吴敬琏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以及刘国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都是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厉以宁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则主要围绕经济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第三,十部书的作者本身就积极参与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这些书也可以说是对作者们所得经验和思考的总结。因此,此次选出的虽然是理论著作,但都可以折射出各个时期的现实情况。
第四,选出的这十部著作可以说教育和培养了整整两代人,而且还将影响后来的人。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这些著作的影响下,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像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是我们读研究生时候的必读书;对孙冶方我们就更熟悉了,不仅读他的书,而且还听他的课;另外我还参加过许多由刘国光主持的重大课题;而蒋一苇则是我的导师,后来我又做过他的助手。可以说,这些作者们的著作给了我很丰富的“营养”,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幸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范章
我认为,要从50年经济建设历史中发掘出几本有历史性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很不容易。唯一可以依据的应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把尺子。我们也完全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些著作。我不妨以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为例来谈谈一些看法。(一)先进性。一本著作的一种观点,是否有先进性,主要看它是否符合、推动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孙冶方早在50年代虽然不明白市场经济,但他自觉地为价值规律、利润激励机制而奔走呼号。在当时沉闷的论坛上,他的呼号就像一道雷电霹雳,发挥着振聋发聩的历史作用。他应属于少数的先知先觉者之行列。(二)科学性。孙冶方著作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立足于经济生活的实际。他在著作中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体现的“自然经济观”的尖锐批判,对当时国有企业无力更新设备而“几十年一贯制地复制古董”的批评,决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为国为民感到痛心而呕心沥血。孙冶方著作的科学性,还在于他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于我们当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尽管他离开我们已有十六七年了,但他的有些基本观点仍未过时。(三)最后,要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些著作。这些著作是在几十年时间内涌现的,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要求过去几年或几十年前出版的著作的全部观点都能为历史所检验。更何况,著作者都有敏锐的历史预见性,但又不可能避免当时所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孙冶方也是这样,虽然呼吁企业要“自主经营”和“利润挂帅”,但他又不接受市场机制。为什么会有此矛盾现象?这主要因为历史给像孙冶方那样老一辈经济学家所创造的条件无论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都很不充分,给他设置的障碍那么重重叠叠,强加于他们的政治压力与思想包袱又那么沉重,以致他虽毕生努力也难免留有一些旧思想的阴影。这表明,他在当时冲破思想牢笼而获得的一点成就是何等地来之不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
结合这十本书,我想谈谈我国经济学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问题。就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讲,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层次:一是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无论是承认非国有经济的作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还是重视市场的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倾注着经济学家大量心血,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家作为理论问题首先提出来的。二是促进了经济政策的科学化,例如当前以刺激国内需求为特征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的反周期财政政策的出台,都与经济学家的研究与建议分不开。三是帮助企业进行战略选择,可以说我国的大部分知名企业的高效益发展都与经济学家的帮助分不开。四是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地为人们的思想解放提供可靠的理论保障,提高国民的整体经济思维素质。
我国的经济学界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超越,也就是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而校正和发展已有的理论,其中包括自己过去所认可或者信仰的某些理论,甚至有些是自己提出的理论。这种自我否定的超越,实际上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活力所在。因此,中国经济学界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革新自己的主观世界。这种经济学界的自我革新过程,正是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检验经济学界思想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是经济实践,即任何一种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正确与否,关键是看它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高效益发展。用这个标准,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可以给自己打分,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观点对经济实践的作用。如果自己的观点被实践证明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那就应该按照实践自我革新。因此,一个人是否是著名经济学家,应该完全是社会评价的结果。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晓西
摆在我们面前的十本书,都是我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们心血的结晶。我对作者们人格力量感受较深的有四点:一是智慧。他们均有着超过一般人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同一时代的人当中,能提出更有远见的观点。在传统计划经济中,能提出了商品经济的若干规律;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能最早提出发展市场经济的若干见解。二是勇气。仅以马寅初老人为例。马老的《新人口论》,今天为人称颂,但当时受到批判。马老面对无限上纲的批判,在《新建设》杂志上写道:“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是一种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将为后人传颂。三是一心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的高贵志向。作者们为大义而舍私利,宁愿自己受苦甚至受难。四是理论联系实际。所选出的十本书,全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建设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其中不少作者,不仅是学者,本身也是革命家或政治家。
回想起这些作者的人生命运,令人感慨。第一点就是,备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亲。经济学家的智慧和才华,正是在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才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备感学习对人生进步的重要性。现在中央号召大家学习。这些作者,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中学习最勤奋的一批人。我有幸接触其中一些作者,如于光远、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等老师,深知他们对时间的珍惜,对学术的执着。最后一点感想是,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后辈学者需要继续努力。中国经济改革任重道远,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所有的经济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索创新,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天勇
这十本书,现在读起来仍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我们这一代中青年理论工作者,是读着这些书,从中吸收了经济学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这些书是影响了和改变了我们这些人一生志向的著作。
从对国家和社会讲,这些书更是影响了中国几十年经济建设历程的著作,是影响了一代人思维方式的著作,是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老一辈经济学家,其中包括我的导师,在他们饱经沧桑、著作丰硕、学生众多,为经济科学的建设和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贡献了近一生的心血之后,面对一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和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他们从内心中有一个期望:即后一代经济学者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理论联系中国的实际,为真正研究问题而做学问;对面临的新的经济运行和发展问题,结合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有新的经济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这样经济科学才能创新和发展,社会才能在新的认识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国家才能最节约资源和最优化地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这一代人也深感责任重大。
社会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货币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些方面的虚拟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年生产能力的建设,出现了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局面,对过去中国经济运行的思维定式提出了修改和创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工业化实施的是进口替代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借鉴东南亚高负债、高投入、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而1997年暴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发展模式。研究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因此,我们这一代经济理论工作者,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学会用新的操作手段,并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将问题研究透。这样才不辜负老一辈经济学家留给我们的经济学财富——这十本书以及对我们的期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郑海航
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是非常重要的,顺着这十本书回顾一下历史就看得十分清楚:这十本书在建国50年来的不同时期,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对中国改革和建设有重大贡献,凡是遵循这些理论,适时把理论见解转化为政策的(如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蒋一苇的企业本位理论、吴敬琏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就会大步推进,凡是违背批判这些理论(如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批判孙冶方的“利润挂帅”),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就会受挫折、走弯路、吃大亏。还可以说,这十本书不仅显示了中国50年经济理论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50年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看,十本书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
理论探索决非易事,既需要理论上的智慧,又需要敢于提出理论,坚持真理的勇气。这十本书的作者为了追求真理,提出自己的理论创见,大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作者的多数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陷入过逆境之中。但无论处境怎样困难,他们满怀爱国赤子之心和忧国报国之志,勇于坚持真理,不怕自我牺牲。这些可贵的精神和人格力量尤其令人钦敬。
在这些作者中,其理论力量和人格力量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蒋一苇老师。蒋一苇老师1978年以前身陷逆境2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路线既还他以“政治生命”,又给他提供了宽松而广阔的理论研究环境。在改革开放路线的鼓舞下,已是花甲之年的蒋老师欢欣鼓舞,焕发青春。从1978年直到他逝世的1993年,15年如一日他呕心沥血,潜心研究,同时奔走呼号,试点实践,使自己的理论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亿万人的实践。
广东经济出版社社长毛世屏
作为广东经济出版社社长,有幸应邀参加《光明日报》理论部组织的“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座谈会,感到非常高兴。我主要谈谈这十本经济学著作的出版过程与出版意义。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心血之作。我们为了把这件意义深远的工作做好,组织了25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的论证委员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万计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科学、认真的论证,遴选出83本备选书目,经过几上几下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52本正式参选书目,在此基础,经论证委员会无记名投票选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
在编辑出版这套具有全国范围影响的经济学著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经济学界、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厉以宁先生送来了各自亲历亲为的修改稿;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的女儿送来了新版序言,十本书的作者或家人送来了作者照片和简介……
广东经济出版社为了不辜负社会期望,投入了足够技术和物质力量,以重大精品工程的规格,对这十本经济学著作从编辑加工、校对、封面设计到印制,均实行精编、精校、精制、精印,层层规划,层层把关,确保向社会推出真正的精品。
我们之所以开展论证活动并隆重推出这十本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著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学家为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做出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济理论硕果累累。我们深感,追寻经济理论发展轨迹,遴选出曾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过作用,特别是今后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经济学著作,编成丛书予以出版,对于中国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及中国经济学科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理论的意义在于实践。我们这次论证活动及出版行为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理论的实践意义,就是总结理论与经济建设经验,为中国经济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事实正如我们所愿望的,这十本书的出版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人们普遍认为,这十本经济学著作代表了新中国各个阶段经济理论发展的水平,是新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十级台阶,十面旗帜,透过这几本经济学著作,就能看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道路,反之亦然。这种互动性的效应就是理论的实践意义。我们期望,21世纪中国经济理论与建设同步发展,共同前进。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成立仅三年的出版社,我们虽然年轻,但我们感到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经济理论建设作出我们的一份努力。而且,出版这几本经济学著作也有利于树立经济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有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附记:本次座谈会由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景瑞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余斌、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王健平、中国青年报理论部主任聂北茵、中华读书报编辑张隽等也到会并发了言。限于篇幅,这里从略。